:::
202410/25
為推廣與保存臺灣原生種小米、讓生物多樣性得以延續,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與阿之寶有限公司自112年起攜手花蓮縣卓溪鄉部落族人,重新種植布農族小米,並製作「布農族小米教材」,24日在卓溪鄉太平國小辦理發表會,由分署長黃群策贈與花蓮縣25所國民中小學,期待讓布農族獨特的小米文化向下扎根,成為部落核心價值,傳承原住民族傳統智慧。
布農族文化以「祭事曆」、「Pasibutbut」最具代表性。「祭事曆」圖紋記錄一年中8個重要祭儀,包括小米開墾祭、播種祭、除草祭、收穫祭等,「Pasibutbut」又稱祈禱小米豐收歌,是小米種植期間獻給天神的歌曲,說明布農族傳統的生活與小米息息相關。這份教材展示布農族珍貴的小米品系、外觀及其特色,透過精心設計的內容,期望學生在認識和使用教材後,能更深入了解布農族獨特的小米文化與臺灣的土地。教材中特別設計「五感體驗」,讓學生通過視覺辨認小米的外型與顏色;觸覺上感受不同小米的質感,如毛狀、團狀或鬆散等;味覺上品嘗小米不同口感的風味;嗅覺上體會烹煮時的小米香氣。未來學生嘗試種植後,也能以聽覺感受豐收時聚集小米田中的鳥鳴。
花蓮分署長黃群策表示,這份教材集眾人努力完成,感謝早年學者採集與研究,為布農族留下珍貴的種原外,更難能可貴的是交由在地布農族人吳玉蘭與昆帝夫復育種植,及布農族籍太平國小余貞玉校長協助審定教材內容。亦感謝國家作物種原中心分贈美國學者Wayne Hazen Fogg採集的種子,讓25所學校可透過種植,為小米保種工作盡一份心力,讓布農族小米文化得以繼續流傳。
教材中介紹的小米種原,主要來自Fogg博士於1977年採集的品種,及已故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松彬教授於2006年所採集的種原。1977年,Fogg在臺灣的5個民族、12個部落進行小米研究,將100個種原帶回美國農業部種原庫保存,其中布農族占52個,包含「紅色」、「白色」、「綠色」、「黑色」及「松鼠的尾巴」等罕見品系,展現過往布農族小米生態的多樣性。
2011年Fogg這批小米種子由臺灣大學農藝學系郭華仁教授與博士生巴清雄,自美國農業部種原庫引種回臺灣,一半交由原採集部落族人種植,另一半存放在國家作物種原中心,這些種原如今已成為各族群珍貴的文化資產,小米教材對布農族乃至臺灣的文化傳承都意義深遠。
出席貴賓包括卓溪鄉長田桂花、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國家作物種原中心研究員兼組長陳述、農糧署東區分署陳吉村副分署長、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秘書葉育哲、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長盧淑妃,負責此次小米種植的布農族人吳玉蘭與昆帝夫・法蕾南亦到場與各校代表交流,分享小米復育歷程。發表會除展示教案外,亦介紹家族與部落如何保存小米及其料理技巧,將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再現在世人面前。
相關照片
下列為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功能說明:
- 向上鍵:照片選單顯示
- 向下鍵:照片選單隱藏
- 向左鍵:上一張照片
- 向右鍵:下一張照片
- ESC鍵:離開相簿
回列表
瀏覽人次:36
最後更新日期:2024-10-25